第四百六十二章:都想去燕京看看,坐在轮子上的燕藩?_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笔趣阁 >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 > 第四百六十二章:都想去燕京看看,坐在轮子上的燕藩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六十二章:都想去燕京看看,坐在轮子上的燕藩?

  方孝孺看着刘伯温满脸鹤斑的苍老面孔。

  闻声,不由有些伤感。

  这位虽然也是从旧世界走来,算是一个老派人物,做事主张小步快跑,反对激进。

  但绝不能把这位,归入保守腐朽一类。

  这些年,虽然对雇工身股制从不发表意见。

  但一直对朝中,他们这些势单力薄的革新派予以回护。

  同时,大明的乡土村社能稳而有序,全面推及天下。

  此老功不可没。

  正是此老运筹帷幄,步步为营。

  才实现了乡土村社,在大明如此广袤复杂的土地上,生根发芽。

  他去燕藩。

  就连燕王都对此老推崇备至。

 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,这位值得他敬仰,并且作为榜样的阁老,真的老了。

  时日无多了。

  没有此老的庇护,未来,等待他们这些革新派的,会是什么?

  方孝孺收敛繁复思绪,笑道:“阁老,你要是能去燕京看一看,燕王肯定很高兴,之前下官去吕宋,与燕王提及阁老,燕王对阁老可是推崇备至。”

  刘伯温笑了,“能让燕王推崇,夸赞几句,我这个老家伙也挺自豪……”

  “来了!”

  有人忽然轻呼一声,打断刘伯温的话。

  刘伯温、方孝孺扭头……

  嗒嗒嗒……

  马蹄嘚嘚中,一辆辆门开在旁侧,奇特的马车,从面前经过。

  透过挂着薄纱的玻璃车窗。

  众人隐约都看到了,和朱标相对而坐的朱棣。

  许多敌视朱棣的人,一时间,神色十分沉凝。

  尽管只是朦胧一瞥。

  可这个人,给大家造成的压力,依旧很大很大!

  因为看到朱棣的缘故,一群人连新式马车都忘记了。

  刘伯温视线跟着朱棣所在马车移动。

 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,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,恐怕,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。

  他这辈子,最大的遗憾。

 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。

  所以,这些年,他兢兢业业,将其乡土村社理念,推及整个大明。

 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。

 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。

 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。

  他很清楚,这位王爷,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。

  可惜,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。

 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。

 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。

  这样的包袱,需要大毅力、大智慧者,才能破除。

 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,给他、李善长二十年时间。

  君臣联手,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。

  可,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。

  说实话,能在有生之年,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,完成乡土村社,他都很欣慰了。

  一代人,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。

  他现在,唯一的心愿,就是去燕藩,看一眼,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,轻装上路,发展起来的燕藩,到底是个什么样子。

  燕藩,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。

  大明的继承人,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。

  如果抵触。

 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!

  “喂。”同样耄餮之年,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,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。

  刘伯温扭头时。

  李善长提议道:“别在这里看了,咱们两个老家伙,凑过去看看如何?”

 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。

  世事无常啊。

  他和刘伯温,年轻时相互较劲儿,谁都不服谁。

 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,争强好胜之心不强。

 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,争斗了大半辈子。

  谁能想到。

  老了老了,竟然成了知己。

  刘伯温点头,“好啊,一直以来,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,今天,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,你家小子,可是驸马。”

  ……

  御书房外,阔地上。

  “起来,起来……”

  朱元璋笑着催促,以祈婳、雍鸣为首,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,“再不起来,咱可就生气了!”

  雍鸣没有听从,只是静静跪着。

  朱元璋催促中,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,微微抬头,佝偻着身子,眯眼打量着。

  身子微微颤抖。

 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,惊诧之色一闪而逝,忙低头。

  心中小声嘀咕,‘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,全都是真的,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。’

  陛下一直以来,都是充满威严的。

  她从未见过陛下的情绪,如此压抑不住外露。

  以前就总听,年长,却不愿出宫,留在宫内的姑姑们私下议论。

  说什么。

  陛下心中三个人最重要。

  娘娘、太子、燕王。

  甚至有些姑姑断言,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,超过太子。

  当时,她对这种论述,持有怀疑。

  她入宫时,燕王已经离开大明了。

  她觉得,如果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,怎么会离开大明,去凶险的大海闯荡?

  如今看来,还是早些年,见过燕王的姑姑们,对陛下和燕王这对龙父龙子的关系,看的更加透彻。

  一辆辆马车在跪倒一片的孩子们身后停下。

  整个阔地,静悄悄一片。

  朱樉、朱棡、观音奴、晋王妃谢氏等人纷纷下马车,默默看着。

  朱棣打开车门。

  默默深吸一口气。

  抬腿走了下去。

  父子二人相隔着孩子们对视。

  朱元璋眯眼看着,眼眶瞬间变红。

  抬手,催促:“镜子,咱的镜子!”

  小宫女忙把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递到朱元璋手中。

  朱元璋手颤抖着,紧紧握住镜子,放到眼前,调节着距离,试图看清楚朱棣。

  朱棣不知道老头子有没有看清他。

  可他却看到,放大镜把老头子的左眼瞬间放大的滑稽模样。

  不由笑了。

  扭头,看向来到身边的徐妙云,握住徐妙云的手,夫妻二人,快步走了过去。

  来到朱元璋、马秀英面前。

  朱棣扑通一声跪倒:“不孝子朱棣,拜见父皇母后!”

  话音响起,以额触地。

 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,弯腰看着,一滴水突然滴在镜子上。

  忙抬头,转身,一边用衣袖胡乱擦着眼角,一边用脚轻轻碰了碰朱棣,“滚起来吧!你孝顺的很,好几年没回来了,咱以为,咱闭眼后,你才会回来!”

  朱棣带着徐妙云以及孩子们,匍匐跪着,任由朱元璋老小孩撒气。

  后面。

  晋王妃谢氏站在朱棡身边,唏嘘低语:“从小我就经常见父皇,这是我第一次见父皇流泪。”

  朱棡默默点头,用只夫妻二人听到的声音,低语:“老四在父皇心中分量很重,比大哥都要重!至少,后来就是如此,咱们家老头子是个很理智的皇帝,要是换个皇帝,咱们大明的储君,可能早换人了。”

  皇子们都如朱棡夫妇,与发妻站在一起,一边看着,一边低语唏嘘议论。

 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,弯腰扶着徐妙云,“丫头,快起来,快起来!”

  朱元璋转身,微微弯腰,没好气用手中放大镜,在朱棣脑后敲了敲,“还不快点滚起来,真要爹这把老骨头扶你起来?”

  朱棣起身同时,用衣袖擦了擦眼睛。

  雍鸣、祈婳、春晓她们这才跟着起来。

  朱棣站直后,笑道:“儿离经叛道,担心爹生气,这不,回来后,话都不敢说,马上跪着,儿断定,父皇肯定会心软,原谅我这些年离经叛道的不孝之举。”

  哼!

  朱元璋笑哼一声。

  混账东西,在故意搞气氛。

 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,靠近朱棣,仔细端详着,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寸头,点点头,“瞧着就好打理,清爽,不错不错。”

  百官跟着刘伯温、李善长,厚着脸皮靠近,恰巧听到朱元璋评价朱棣的头发。

  许多人,脸色都不由变了又变。

  在数百双目光注视下。

  朱元璋抬手,轻轻拍着朱棣脸颊。

  “这么大的人了,怎么还没蓄须?”

  朱棣感受着朱元璋干瘦的手,看着昔日,挺拔如松的身影,如今佝偻着,都没他高,心中不由有些难受。

  强忍难受,笑道:“蓄须打理起来太麻烦了,吃饭沾米粒,所以就没蓄。”

  “没蓄就没蓄,没关系,什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,这些迂腐老观念,早该扔了,长毛的混账混蛋,照样比比皆是……”

  朱元璋笑骂着,百官中,许多人脸色都十分尴尬。

  怎么都感觉,皇帝是骂自己。

  朱元璋根本不搭理百官,用放大镜,打量着朱棣的衣服,伸手摸了摸领口的纽扣,“木质的?”

  “父皇,这是用椰子壳制成的,耐用,打磨光滑,木纹也十分美观,染色性好,根据不同颜色的衣服,可以很好的把这种椰子壳制成的扣子,染成合适的颜色,吕宋那边椰子树特别多,村里百姓,买一台手工研磨机,日常休息时间,农闲时间,都能随时随地做一些,积少成多,满足纽扣需求同时,百姓还能赚取一些额外收入,尤其是一些干不动重体力活的老人,就做点扣子,就能减轻子女为他们养老的负担……”

  “是啊,是啊。”朱元璋连连点头,“人老了,就百无一用了,咱们大明提倡孝道,可真正每天拼命才能活着的普通百姓,如何能好好尽孝?很多人不孝,不是真的良心坏了,是真的没能力,事实证明,你在吕宋做的更好,百姓生活容易,就连老人,都能从事其他事情,人老了,不会觉得自己没用了。”

  朱元璋说着,捏着朱棣的衣袖袖口,“咦,这种布料很奇特,比你们在土桥村弄出来的那种劳动布薄,但是好像比劳动布更笔挺。”

  “父皇,这是帆布,用棉花和麻混纺的……”

  ……

  朱元璋就朱棣的穿着,都询问了好久。

  令许多人暗暗心惊。

  “走,带爹看看你带回来的好东西。”朱元璋抓住朱棣的手,就往新式马车走去。

  朱棣为朱元璋介绍了马车。

  详细介绍了车轴、玻璃、橡胶轮胎……

  介绍完马车后,带着朱元璋来到装着钟表的马车旁。

  捏住蒙在马车上的帆布,笑道:“父皇,看看这个新奇玩意儿。”

  话落,猛地掀开帆布。

  然后众人就看到,六台一人高的钟表,竖立摆放在马车上。

  咚!咚!咚!

  此刻,刚好已经是午后一点整。

  下方摆锤摇晃,发出清脆提醒声。

  朱元璋凑近了,用放大镜看着。

  百官虽然不敢凑得太近,也全都伸着脖子,好奇打量。

  朱棣指着表盘介绍道:“父皇,这根粗且短的指针是时针,这根是分针、这根是秒针,秒针转一圈是一分钟,分针转一圈是六十分钟,也就是一个小时,一天二十四个小时,其实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十二个时辰,东旭在研究弹道时,要研究物体下降,当时咱们以前使用的日冕,无法为他的研究,提供更细小的计时,他花了好几年,才研究出钟表,他研究的那台,特别大,现在收藏在燕京科技博物馆中……”

  朱元璋一边听,一边打开钟表的玻璃门,凑近了听着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响动。

  高兴道:“好,这次咱去燕京,一定要去看看东旭小子做出的那台原始钟表。”

  话中,注意到随行负责赶车的海军陆战队将士,卸下来,正在组装的蒸汽机,抬手指着,好奇问,“这是什么?”

  “皇祖父,这是蒸汽机!”被朱元璋拉着一只手,带在身边的祈婳,迫不及待道。

  朱元璋微微愣怔。

  朱标、朱樉以及百官也不由愣怔。

  百官小声低语。

  “什么是蒸汽机?”

  “方孝孺回来时没说这个蒸汽机吧?”

  ……

  刘伯温看着海军陆战队将士组装起来的,带巨大轮子的铁家伙,低声询问:“希直,你在燕京,没见过这蒸汽机吧?”

  方孝孺摇头,“没有,可能是我走后,研制出来的。”

  朱元璋已经拉着朱棣和祈婳的手,往蒸汽机的方向走去。

  朱元璋靠近后,松开攥着朱棣的手,抬手,用手指轻轻敲击气缸,低头,笑问:“大孙女,这蒸汽机是什么东西,能用来干什么?”

  众人瞬间竖起耳朵。

  朱允炆看着祈婳,又好奇又羡慕嫉妒。

  祈婳微微抬头,看着朱棣,然后看向朱元璋,发愁道:“皇祖父,蒸汽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用途,不过,东旭师兄他们,对这种能提供稳定动力的大家伙,设想了很多用途,安装在战船上,取代畜力,装上两个轮子后,取代咱们得马车……”

  朱元璋不由惊讶。

  扭头询问朱棣,“老四,这蒸汽机真有这么大用途?真能安上轮子跑起来,还能拖着耕犁耕地?往后,牛马就没用了?”

  “父皇,想实现这些,还有很多技术难点要去攻克,不过,根据蒸汽机能提供稳定持久动力的这一点,的确比牲畜有很大优势,也的确能往这些设想去发展。”

  朱元璋微微颔首,视线再次转移到蒸汽机上,紧盯着,喃喃道:“能给爹演示一下,这蒸汽机工作的样子吗?”

  朱棣扭头,对朱樉低语交代几句。

  朱樉转身离开。

  在众人好奇不解的等待中。

  片刻后,朱樉带着几名小太监,挑着一筐筐煤炭返回。

  陆战队将士以最快速度,给锅炉加水,点燃后,开始一边鼓风一边往锅炉里面添加煤炭。

  蒸汽机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缺点。

  就是鼓风装置。

  没有设计一套,利用蒸汽动力鼓风的装置。

  不过,研究所那边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。

  嗒……嗒……

  片刻后,当锅炉散发的热浪越来越大时,连杆开始缓慢带动轮子转动。

  嗒嗒嗒……

  很快,连杆往复就变成残影。

  轮子开始飞速转动起来。

  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,飞速旋转的轮子,激动,紧紧握住朱棣的手,“父皇现在相信,你们那些设想将来能实现,老四!等雄英成婚后,爹还要去你的燕京看看,看看,昔日那片荒芜的海湾和海湾两岸的土地,如今变成如何壮丽的景象!”

  百官中,许多人脸色极为难看。

  皇帝一副迫不及待想要再去燕京的表现,让人难受。

  那飞速旋转的轮子,更加让人难受。

  仿若,燕藩就坐在这个轮子上!

  未来,坐在这个轮子上的燕藩,似乎要把大明远远的甩开!

  不!

  不可能!

 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hh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hh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